登录
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藏友之家 > 收藏知识

清朝、民国彩票“走俏”  记录历史是首要价值

2010-01-15 10:52:16    来源:公益时报    字号: T | T | T
  近几年,随着彩票市场的扩大、收藏人数日益增多,彩票收藏市场也越发活跃,不少彩票藏友也跟随着一些彩票展览活动“南征北战”,忙得不亦乐乎。不过,参加的活动多了,一些细心的彩票藏友会发现一个现象:新中国彩票从1987年开始发行,但在近几年的彩票展览中,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彩票“曝光率”很高。

  这些彩票无论从外观或内容上来看,和新中国发行的彩票区别很大,那么在收藏方面又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?带着这些问题,公益时报记者采访了彩票收藏界的有关人士。

  我国彩票始源较早

 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追溯我国彩票的史源,其实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彩票的身影,还有诗为证:“六博争雄好彩来,金盘一掷万人开。”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当时博彩业的热闹场景。

  直到清朝咸丰、光绪、宣统年间,才开始大量发行彩票――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由官方发行的彩票。其中最早的、也是最有名气的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发行的“湖北签捐彩票”(清光绪31年)和“奏办湖北签捐副票”(清宣统元年)。据有关人士介绍,两张彩票的正上方为武备学堂衙门的正视图(宣统票则改称湖北签捐总局),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彩票下方及边沿构成的清代代表性图案“蛟龙出海戏珠图”。

  民国初年,彩票风行。自民国初年(1912年)至民国38年,政府曾先后发行了多种多样的彩票,有为筹集各省督军军饷,曾以“慈善”、“善后”等名义发行的彩票,如“湖北有奖义券”、“公益奖券”、“慈善救济副券”等;也有国民政府为筹集发展航空筑路经费,多次发行的“航空公路建设奖券”,据悉,此券设计精美,还印出飞机及汽车运行图。此外,还有救济难民的“黄河水灾救济奖券”和法国商人在当时发行的“法商慈善奖券”等。同时,也出现了各种商业性的促销奖券,如烟厂的“烟奖券”,肥皂厂的“肥皂奖券”,布铺的“布奖券”等。“当时的奖券虽然设计简单,但在当时确实也起到过一些作用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。

  现代彩票文化内涵更丰富

  “对清朝和民国彩票进行展览,也是对我国彩票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。”彩票鉴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白春明告诉公益时报记者。

  据有关资料显示,民国时期,国民政府财政部门为添补财政收入及资金周转,曾多次发行了有奖公债券,中央储蓄会也数十次发行了有奖储蓄券,这些券品印制正规,设计精美。“旧中国彩票由于当时的背景和种种原因,让百姓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反感,直接导致其在当时的社会接受度不高,于是后来渐渐消失。”彩票收藏专家陈政京对记者解释说,“不管怎么样,彩票是一种历史的产物,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。这些清朝和民国的奖券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,是一种当时社会既有文化的存在,也能引发我们对于那一段历史的回忆。”

  “现代彩票展览中展出清朝和民国彩票,一是为了提升整个展览的内涵,二是方便彩票收藏爱好者了解彩票的前世今生。毕竟不管是清朝的还是民国的彩票,都是由当时政府发行的正规彩票。”说起展出清朝和民国彩票的原因,资深彩票收藏人士刘新安也对记者做出了同样的解释。

  据白春明介绍,山西省文水县在民国期间曾发行过实物设奖的奖券,与新中国彩票发展历程中的实物设奖时期颇为相似。“这说明二者是一脉相传的。”

 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,清朝、民国彩票虽然有着历史的痕迹,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没有现代彩票丰富。“从彩票的欣赏和内容上看,新中国发行的彩票有着明显的优势。”白春明告诉记者。清朝和民国时期彩票的功能性更为突出,而且规格不统一,有大有小,在票面设计和印刷上并不注重对于文化内涵的宣传,“几乎从不体现画面。”

  他还表示,那时的彩票主要是在某段时间内筹集专项资金;而现在的彩票则更注重趣味性和文化性,这也是现在彩票收藏市场日益繁荣的重要推动力。

相关新闻
每日精彩

热点聚焦

彩民之家

中彩网首页 - 新闻 - 公益 - 开奖直播 - 中彩视频 - 图表 - 双色球 - 福彩3D - 七乐彩 - 刮刮乐 - 收藏 - 站主 - 彩票315 - 彩票